聂冬晗/图
2%土地创造10%GDP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赛迪顾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从全国1879个县级行政区中评选出了2020年的百强县,结果如下:

报告数据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5万亿元,占比高达51%,高出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百强县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减少第二产业的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第二产业整体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此外,报告指出,百强县对资金和人口的吸引能力正在显著提升。百强县2019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92万亿元,与山东省相当。百强县排名越靠前的县域人口密度越高,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越强。
河南等地百强县数量增长明显

从省域来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一半,并包揽前3位。
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西藏、广西、海南等省(区、市)的县域则均无缘百强。
据赛迪顾问相关负责人解释,经济大省广东省在百强县榜单中席位较少是因为榜单以县级单位为研究对象,而广东县级行政单位很少,“广东城市化率较高,大部分都是镇级单位,或者是区级单位,事实上,尽管百强县不多,但广东不少镇级单位的经济体量比内地一些县级甚至地市级还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中部地区的百强县席位增势明显,报告指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特别是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百强县数量增长明显。
此外,西部地区保持平稳,报告认为,随着产业转移、区域协调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部县域经济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33个县城迈入千亿GDP俱乐部,百强县人均GDP已达高收入国家水平
报告指出,百强县中GDP突破千亿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其中,昆山市和江阴市GDP突破4000亿大关,超过兰州市、呼和浩特市等省会(首府)城市,与太原市、贵阳市等省会城市相当。
千亿县域中,江苏省占比近半,共斩获14个席位,浙江省跟随其后,获得8张入场券,其余省占位数量均不超过3个。
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百强县人均GDP达到11.09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江苏省。根据世界银行对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百强县人均GDP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此外,2019年,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万元,比全国分别高出26%、13%、59%,充分体现了富民与强县并举,百强县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与成效。

百强县总体处在工业化后期
据赛迪顾问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速都远超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发达省份。“百强县工业实力已超越发达省份,第二产业是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百强县总体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他指出,百强县人均GDP为11.09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按照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处于工业化后期。
初步摆脱投资依赖
报告数据显示,百强县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59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6%,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56.6%)。百强县中,仅4个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大于100%,42个县介于50%-100%之间,54个县小于50%,表明百强县初步告别投资依赖,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并重的经济结构。
(来源:河南日报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赛迪顾问、大河财立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新闻1+1网 » 2020中国“百强县”出炉,河南7地上榜,新郑排名40